教学近距离 文物“活”起来——机电学院教师将课堂“搬进”文物馆

嵇组 2021-04-10

   中国匠心金属工艺,这是一堂不单能学到文物知识还能体会历史和匠心精神的课程!”在参与了校通识选修课《中国匠心——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及创新》的现场实践教学后,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学生袁嘉敏如是说。

    4月7日晚,原本应该已经闭馆的四端文物馆却依然灯火通明。一位手持微型麦克风的教师正以玻璃展柜中的陶范和四方青铜盉为例,向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青铜器的泥型铸造工艺。学生们一边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一边仔细端详着在灯光映照下散发着古朴光芒的青铜器,不时举手提问,继而发出恍然大悟的赞叹声。原来,这是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刘华老师校通识选修课《中国匠心——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及创新》的教学现场。

    “受益匪浅!”来自中国香港的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学生李海欣感叹道。她认为,现场教学效果很不错,身临其境观赏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细节,可以更直观感受到其中沉淀的历史,结合老师的讲解思路和自身的思考,有助于从更深层面了解青铜器的工艺。

    谈到将课堂“搬到”文物馆的初衷时,刘华表示,希望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传统金属器物之美,展现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共享匠人思维,传递匠心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使学生成为中国匠心的传承力量。

    “这门课程是首次开设,在两校区各设有一个班,每班80人,其中境外生占了近一半”,作为厦门校区班级的授课教师,刘华同时希望能通过中国匠心金属工艺课程与四端文物馆的结合,以文物之美引领境内外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使其切身体会到中国传统金属铸造技艺的高超与古人的智慧。

    “华侨大学侨生须认识中华文化,境内生必须认识华侨文化,文物馆是最佳的学习场所。”这是四端文物馆倡建者、华侨大学董事、香港中文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杜祖贻先生的观点。长期以来,四端文物馆馆方致力于让馆藏文物“开口说历史”,发挥其对人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实践杜祖贻先生的倡建初衷。因而,当刘华提出为同学们安排一次文物馆实践教学的申请时,旋即得到了馆方的积极回应。当晚,在林俊杰、傅杰如等馆方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还深入了解了陶瓷制作技术的演进等相关专业知识。

    同学们通过现场观察,思考四方青铜盉的铸造工艺以及模和范的制作,曾经陌生的金属器件在此刻仿佛“活”了起来。袁嘉敏表示,之前对文物的了解基本都来自于老师课上的PPT,虽然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的精湛技术仅是图片展示都足够令人震惊,但那种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印记只有亲眼见到文物时才能真切地体会到。

    来自中国香港的化工学院2020级学生梁贯旭则表示,在参观实物的同时聆听老师的讲解,带着老师留下的问题在课外进一步了解青铜器的历史以及不同的生产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升学习的效果。

    建筑学院2017级城乡规划专业的黄嘉俊来自马来西亚,因为疫情原因他在线上修习了这门课程,并通过视频回看体验了当晚的现场教学。“这种授课方式比在课室用PPT讲课更有趣,也比其他网上传统教学模式更能让学生明白教学内容”,他表示,现场教学让师生有了更多互动关系,学习内容也更生动许多。

    教学与实践相融合,让知识不再限于老师的黑板,为思想创造了飞扬的天空。”从教近20年的刘华一直行走在教学改革的路上,其《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程曾获2018年校级百门优质课程,另有两门课程得到第二批新工科示范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立项。“这是第一次尝试将学生带到四端文物馆,等疫情结束可以尝试到校外场馆、非遗场所等开展教学”,刘华对于实践教学的探索并未止步,“中国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场馆就是我们践行办学宗旨、传播中华文化的最好课堂”。

刘华老师在四端文物馆的实践教学现场




微信扫一扫

关注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公众号